本篇文章1749字,读完约4分钟

《安徽省生活无着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将于9月1日起正式实施。 省民政厅、省政府法制办公室等相关部门昨日详细解读了这一办法。

2004年颁发的《安徽省城市生活无着落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已实施12年以上,通过多年救助工作检查,存在一些亟待处理的问题。 社会力量如何参与救助? 如何帮助生活有困难的流浪乞讨者找亲戚? 施行的《办法》对此有更切实的规定。

无家可归的农村流浪乞讨者[/s2/

同样可以接受救助

此前,2004年实施的是《安徽省城市生活无着落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这次实施的更名为《安徽省生活无着落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办法》,从名称上来说,救助范围扩大了。 从没有城市生活的流浪乞讨者,变更为没有生活的流浪乞讨者。

解读:无家可归的流浪乞讨者是指离家在外,无法自己处理伙食、流浪或乞讨的人。 包括住在城市和农村的无住者。

目前全省已建立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站78个,实现了市县救助管理机构的全面覆盖。 据省法制办公室副巡视员陈一胜介绍,目前农村也有无家可归的乞讨人员,这是因为重新定义了救助对象,扩大了救助范围。

未成年流浪乞讨人员接受心理咨询

《办法》规定为生活无望的流浪乞讨人员提供住宿、急症急救、返回协助等临时救助服务,其中规定为未成年人提供心理辅导。

据解读,全省每年救助约8.3万人,其中未成年约6000人。 一些未成年人在社会上长期流浪,受到一定的心理创伤。 入住期间,我们必须开展一定的心理咨询课,帮助孩子们回归家庭。 据省法制事务行政法制处副处长高珊珊介绍。

如果在路上流浪乞讨的人突然生病了,请马上送医生

新的《办法》确定了生活有困难的流浪乞讨人员可以通过自己求助、发现相关部门、社会组织和个人发现三种途径获得救助服务。 突发疾病患者、危重患者等应立即送往医疗机构救治。 而且,可以鼓励和鼓励社会组织和个人参加救助。

解读:流浪乞讨人员可以向救助管理站求助,也可以向民政部门、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求助。 公安、城市管理和其他有关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在执行公务中发现流浪乞讨人员的,应当告知救助站求助。

省民政厅副厅长孙邦平表示,社会组织和个人发现流浪乞讨并及时向有关部门报告或者协助求助的,应当给予表彰和奖励。 关于奖励的方法和幅度,可以根据当地的现实情况决定。

24小时365天,如果身份没有得到确认,则发布寻找父母的公告

《办法》规定,对因年老、年幼、残疾和其他特殊原因不能提供有关情况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站应当先行救助,并在其入住后24小时365日内以适当形式发布寻亲公告,委托公安机关核查身份新闻

解读:今后加大寻找父母的力度,帮助流浪乞讨者回家。 目前,全国救助搜索网已经开通,规定不能搜索个人新闻的流浪乞讨者新闻全天候入住。 另外,如果通过交流,还没有通过地名、人名、口音等重要新闻得到有价值的新闻,请属地公安机关收集dna数据,登录全国的dna新闻库。 可以通过互联网和公安系统的人物识别系统等多种途径寻找父母。 省民政厅相关负责人介绍。

由成人和未成年人分别管理

特殊组织救助所联系发送

《办法》规定,对受援的未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孕妇、生活自理困难的人,在住宿、床铺安排、饮食等方面予以照顾。 对成年人、老年人和其他有困难的特殊人员,救助站应当通知其亲属或所在单位接收,不能接收的,由救助站联系送达。

解读:据省民政厅相关负责人介绍,向救助管理站求助的人很多,分类救助使救助更具人情味。 据了解,目前有条件的救助站实现了分类管理。 成年人和未成年人分别住宿的特殊人群也有专门的照顾者。 合肥市救助管理站实现了男女分离、未成年人与成人分离、健康人与行动不便的人员分离,救助更具对比性。

为无法确定身份的新闻者办理居住证[/s2/]

《办法》规定,对因年老、年幼、残疾和其他特殊原因无法确定亲属、所在单位、户籍地、居住地的被援助者,由救助管理站主管民政部门提出安置方案,报批准后,分类安置到公务的社会福利机构。 未成年人自设立之日起6个月以上未明确亲属、户籍地、地址的,办理居住登记。

解读:据省民政厅相关负责人介绍,这是对未成年人的保护,使未成年子女在居住登记地平等享受教育、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 晨报记者李文靖

标题:【要闻】安徽:全天候尚未确认身份 救助站应发布寻亲公告

地址:http://www.0551qiaojia.com/xwzx/144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