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770字,读完约4分钟

中科大先进技术研究院量子科学实验卫星、量子通信京沪干线总控制中心,年轻的科研工作者监视着大屏幕。 (本报资料照片)记者大冈摄影

科技创新成为合肥最闪耀的名片。

今天的合肥集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国家体系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点区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等国字号创新企业品牌于一身,创新成为合肥最深刻的时代烙印、最鲜明的城市特征。

厚积薄毛、蹄疾走稳定,合肥正朝着国际影响力较大的创新前进。

科学技术创新实力日益增强

日前,嫦娥四号探测器是人类探测器首次在月球背面软着陆。 据新闻报道,合肥科学岛一片欢腾,平时不苟言笑的科技人员喜气洋洋。

据悉,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固体物理研究所为此次月背探测提供了软着陆用的重要产品缓冲杆,也就是嫦娥四号的腿。

嫦娥四号的腿、小太阳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量子科学实验卫星、科大讯飞翻译机&hellip … 不知不觉间,合肥重大科技创新成果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令人震惊。

近年来,悟空探秘、墨子传信、热核聚变、铁基超导等具有国际领先地位的科技成果层出不穷。 量子通信技术产业化走在世界前沿,液晶显示技术站展现出产业全球高点,人工智能进入国家四大平台行列,驱动芯片实现合肥芯合肥造,合肥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高,成为代表国家参与世界科技竞争与合作的重要力量。

构建产学研深度融合快速发展体系

任涛是中国科学院强磁场科学中心的研究人员,参与国家大科学装置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相关的科学研究工作。 并兼任合肥中科普瑞升生物医药科技有限企业总经理,成立公司促进相关成果产业化。

20多年前,科研人员为了创办公司,不得不辞去医院的工作。 目前,任涛不仅无需辞职,院对他的科研评价也从论文、专利转向产品开发、企业运营管理。 不仅如此,政府还提供一站式服务,如他所属企业的注册、人才招聘、政策对接等。

据悉,任涛创办的企业以研发抗肿瘤新药为目标,从前期投入到上市销售,花了10到15年的时间,花费了数亿美元的研发价格,面临分层试验,困难重重。 年,安徽省和合肥市政府设立的天使投资基金各出资600万元,帮助任涛处理前期资金问题,任涛和其他三位研究员用技术出资。

年6月,任涛企业开发的用于治疗急性骨髓性白血病的第一代flt3激酶靶向药物已经进入临床试验。 另外,该企业有20多种新药在开发线上,已经进入产业化开发阶段。

任涛身份转换的背后,是合肥科研大环境的巨变: 1982年被国务院明确为全国四大科教基地之一后,1989年提出教育本、科技立市方针,几十年来,一只接力棒深入基础研究,稳定强磁场实验装置等国家。

2009年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经国家批准建设,年被安徽承接全面创新试验区、合肥多项改革试验事业,年初被合肥批准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hellip。 … 。 鼓励科学家创业,吸引产学研深度融合,探索构建从原始创新到产业快速发展的全过程、全链条创新服务体系制度,出台一系列刺激科研创新的政策,引导尖端科学技术向高端产业转化。

在构建产学研深度融合快速发展体系的过程中,合肥一方面集聚创新资源,在各类肥料院校医院给予大力支持,一方面激活创新资源,构建高端人才培养、先进技术研发、创新成果转移为一体的创新生态系统。

实践说明,产学研的深度融合为合肥科技创新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提供了持续的智力政策支持,形成了雄厚的人才和技术储备。 实现科技成果市场化应用,可以进一步激发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是科技与产业融合,合肥科技创新跨越式快速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营造育人的科技创新环境

科学技术工作者正处于工作巨大的伟大时代,肩负着科学技术报国的使命。 1月10日下午,潘建伟院士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理化大厦西三报告厅同济一堂发表了精彩演讲。

我们要创新,就必须有信心。 合肥的科技创新氛围越来越好,科研工作者可以放心进行科研了。 潘建伟自豪地说,在以前流传下来的新闻技术行业中,我们整体上承担着追随者和模仿者的角色,但现在在量子通信这个方向上处于国际领先地位。

潘建伟是肥科研工作者中许多典型的代表。

创新之路,只有得到人。 合肥很清楚这个道理。

近年来,合肥不遗余力,最大限度地为人才搭建平台。 年4月,习大大总书记在安徽省视察时指出,合肥这个地方是&lsquo。 培养人,培养这么多优秀人才,是创新的天地。

人是合肥人才战术的核心和关键,也是城市快速发展的动力和引擎。

年6月,合肥发布《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关于建设创新之都人才事业的意见》,实施人才快速发展6311工程,安排20亿元以上专项经费,通过体制机制创新,聚集了科技创新创业的顶尖人才。

年4月,合肥又出台了《进一步支持人才进行肥料创新创业的若干政策》。 未来7年将拨款超百亿元,从人才引进、人才培养、创业支持等多个方面营造更好的人才培养环境,吸引各类人才创新创业。

截至目前,合肥拥有高等学校60所、在校生60多万人,拥有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中央驻肥科研机构9所,各类研发机构超过1400所。 全市聚集各类人才173.3万人,其中两院院士108名,各类专业技术人才86万人。

城市的竞争,最终是人才的竞争。 得到人才,聚集人才,就能赢得未来。 市科技局负责人说。

崇尚创新的城市,必然是开放的城市。 进入新时代,合肥逐步发挥国家创新战术平台协同效应,以科技创新引领全面创新,推进经济快速质量转型、效率转型、动力转型,加快进入建设国际影响深远的创新之都目标。 ·; 本报记者李想·;

标题:【要闻】科技革新让合肥魅力四射活力十足

地址:http://www.0551qiaojia.com/xwzx/44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