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883字,读完约5分钟

5月11日,为纪念5·; 12汶川地震,提高了中小学生在面对地震时的避难意识和技能,庐江县绿矾中学700多名师生在庐江县公安局绿矾派出所民警的指导下,有序进行了地震防控培训。 当天9点18分,学生们听到警报响起的笛子时,学生们按照民警的指示,双手抱头走进桌子底部,有序地逃出教室,直到警报解除后回到教室。

记者从合肥市地震局获悉,新一代《中国地震参数区规划图》将于年6月1日实施。 新图显示,合肥市七度区面积也有较大提高,巢湖、庐江等多个乡镇从原来的六度区提高到七度区。

合肥市7度区的面积大幅提高

据了解,地震参数区规划图是以地震烈度和地震参数为指标,将国土范围划分为不同地震危险度或抗震建设水平的地图。 根据防震减灾法的规定,常规建设工程应当按照分区规划图明确抗震设计要求,学校、医院等人员密集的地方应当高于常规建设工程的抗震设计要求。

在新图中,合肥市七度区的面积也有了很大提高,巢湖、庐江等许多乡镇从原来的六度区提高到了七度区。

地震造成的损害主要是建筑物、山体滑坡等造成的,所以‘ 防御是非常重要的。 地震专家表示,目前安徽地震活动属中等水平,抗震建设工作至关重要。 合肥地区设置在基本震级7度的基础上,要点区域设置在8度。

从6月1日起,按照新图防止所有建设工程

从6月1日开始,所有建设、扩建、改建的常规建设工程,必须按照新一代地块规划图明确的抗震设计要求进行抗震设计,新一代地块规划图将成为建设工程抗震行政审批的最重要依据。

新图的实施,意味着合肥市抗震设计要求提高,建筑物对震害的要求提高,居民今后可以住更结实的房子。

我们知道抗震强度是与通常所说的震度不同的概念。 我国抗震设计规范将建筑抗震强度分为6、7、8、9度,证明了在不同的抗震建设地区如何进行建筑工程的抗震设计和抗震、消能减震设计。 震度是指地面、房屋等建筑物在地震中被破坏的程度。 抗震强度。 通常采取基本的震度。 也要根据建筑物所在城市的大小、建筑物的种类、高度、当地抗震加固住宅区的计划来明确。

在震度7上设置防备,防止5.5级左右的地震是没有问题的。 专家介绍,7级地震是指,受地震发生时的影响,主要是房屋破损轻微,鸟居、烟囱破损,地表出现裂缝、泥沙,出现水渍。

合肥只是靠近地震带,现在的免疫状态

李四光曾预言全国有四大地震带,而合肥所在的郯庐地震带就是其中之一。 唐山、四川等地应验了。 这样的谣言在民间一直存在。 再加上新一代分区规划图中合肥市7度区面积大幅提高,是否意味着合肥遭遇地震的风险很大?

地震专家说,这些谣言不准确。 事实上,合肥只是离郯庐断裂带很近。 庐断裂带是一个大断裂,以山东郯城和安徽庐江的第一个字命名,该断裂有可能发生地震。 这个断裂通过肥东的王铁-中介镇到庐江,通过桐城、潜山擦大别山的东缘。

地震专家表示,有历史记载以来,郯庐地震带发生的最大地震是1668年,震级为8级。 这次地震波及大半个中国,也影响了朝鲜和日本,也给合肥造成了7~8度的灾害。

但是,大地震有免疫作用。 通常,7级以上的地震,蓄积时间需要2000-3000年,应力和能量释放光,后期复发需要很长时间。 禄震带安徽段现在有免疫,将来发生大地震的可能性很低。

相关信息

地震来了,我们应该逃到哪里?

合肥紧急避难场所目前可以容纳300万人以上

如果发生地震,我们应该逃到哪里? 记者了解到,合肥市目前的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多为公园、广场、学校、体育馆,可容纳300多万人。 另外,预计合肥到年有望综合抗击6级左右地震灾害的能力。

合肥有望对抗6级地震

据合肥市地震局介绍,合肥市区及所辖5个县(市)均位于抗震防灾基本震度ⅷ级区,2006年,国务院表示,合肥市是全国11个地震点监测防御城市之一,被列为年度地震危险区城市之一。 历史上,合肥的地震灾害也很严重,国内发生过三次破坏性地震。 专家分析说,今后一段时间内,合肥市强烈地震灾害的危险性不容忽视。

未来五年,合肥市将全面提高地震监测预警、地震应急救援等。 年,合肥增设和调整前兆监测手段,建设地震烈度速报系统,新增强振动监测网站,基本建设各方面的地震监测互联网。

预计到2009年合肥将实现综合抗击6级左右地震灾害的能力。 届时,合肥的地震速报能力将缩短到6~8分钟,对附近地区的地震速报能力将在12分钟以内。 有感地震和破坏性地震发生后,可以在全天候~48小时内,尽早判定后续地震。 另外,十三五期间,合肥市城区将初步建成震级快报网,10分钟内完成震级快报。

59个避难场所可以容纳300万人以上[/s2/]

记者了解到,在过去5年中,合肥市投入2000多万元,建设了覆盖市县地震监测台网和全市乡镇的群测群防新闻网,可以比较有效地监测合肥市和周边1.5级以上的地震情况。 此外,合肥市将投入1600多万元,实施地震活动断层探测项目,对大地进行体检。

合肥市利用广场、公园、学校、体育场馆等公共设施妥善设置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在人员密集的地方设置地震应急避难通道,配备必要的救生避难设施,定期检测和维护报警装置和应急救援设施,使其状态良好,可以正常采用。

全市已建成示范场所9处(ⅰ类1处、ⅱ类8处),具备应急指挥、临时部署功能。 根据最新数字,截至去年10月底,全市共建设各类避难场所59处,面积达604.49万平方米,可容纳300多万人。 其中,天鹅湖广场大型地震应急避难场所是我省首个省级大型减灾应急示范避难场所。

合肥组成全省第一支地震应急救援技术保障分队。 紧急救援队的硬件和软件设施达到省会城市一流水平,7度破坏性地震发生后,合肥有能力在受灾群众全天候内获得基本生活安排。

标题:【要闻】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合肥尚处“免疫”状态

地址:http://www.0551qiaojia.com/xwzx/162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