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232字,读完约6分钟
10月23日下午,由于连日的小雨,通向中国花鼓灯第一村、蚌埠市禹会区冯嘴子村的道路崎岖、泥泞。 伫立在村口的着名花鼓灯大师冯国佩像,在秋风秋雨的包围下,显得有些冷清。
下午3点,一阵欢快的锣鼓声,敲响了这个安静的皖北村,村民们纷纷离家来到村口的中心广场,几十名花鼓灯艺人戴着红带彩、梳妆打扮,上台表演紧张不已。
锣鼓声、彩扇一舞,欢乐的人们随着节奏跳了起来! 但是,在这么大的中心广场,聚集的只有老人,只有孩子。
根据记者的调查,以前流传下来的戏曲在扎根的土壤中顽强地生存,但由于流行文化的冲击,年轻演员流失,面临着后继无人的不自然的危机。
民间戏剧扎根于末端,在末端繁茂
千年来,生长在淮河两岸的人们在农民工、渔猎之余,在结婚、祭祀、庆岁时,用花鼓灯这种粗犷豪放的民间艺术,表达着对美好生活的感谢和虔诚。 优美的身材和抑扬顿挫的歌唱风格被周恩来总理誉为东方芭蕾舞。
冯口子村无疑是我国花鼓灯艺术明灯中最耀眼的。 冯嘴子村已有数百年历史,村里居民多为冯姓。 在这个拥有3000多名村民的村子里,从80多岁的老人到3、5岁的幼齿,每个人都拿着扇子,可以表演花鼓灯。
这一天,作为蚌埠市组织的花鼓灯艺术展演出周的重要活动之一,这里将举行花鼓灯下的基础表演。 无论是活跃在大舞台中央的花鼓灯专家,还是草台班的民间艺人,在舞台上都跳着清朗、欢快的舞蹈。
今年10岁的冯鑫雅和伙伴们穿着衣服和道具,聚在一起,兴奋地拍照,10分钟后,她将和其他演员一起跳热闹的开场舞。 鑫雅虽然年纪不大,但已经是有6年舞台表演经验的老演员,4岁时跟着爸爸妈妈去常州、北京等地公演,周末剩下课,跟着长辈们在周围的村子表演。
无论是农闲期还是节日,村民们都自发组织起来,敲开震天的锣鼓,挥舞着欢乐的舞步,以朴素而热烈的方式表达着对祖国家乡美好生活的热爱。 73岁的老艺人冯汝票表示,在冯嘴子村,花鼓灯艺术有300年的历史,到冯鑫雅这一代已是第八代。 村里还有四户村民,祖孙三代都在玩花鼓灯。
困境:香火未传承,难以闪耀
学习花鼓灯很苦,练习,坐下,很多孩子吃不了这个苦。 通常在5、6岁的年龄学习。 超过12岁的孩子,剧团是不能接受的。 冯汝票是冯口子村花鼓灯剧团团长,他目前在团里表演的约有60人,除了5、60岁的老人,都是上学的孩子,年轻人打工赚钱,谁愿意?
剧团里,有十多个像冯鑫雅这样的小演员。 每周六和周日下午,冯汝票都会召集这些小演员集训。 好不容易培养了这些孩子,到了十八九岁,要么考不上大学,要么不去打工,要么结婚出国,现在能在村里跳舞的,几乎都是像我这样的老年人,冯汝票摇头叹息。
剧团都是自给自足的,有时孩子们训练累了,想喝饮料,没钱。 有些困难是不能不提的,更是困难重重,冯汝票满是岁月痕迹的面孔,看起来更像是沧桑。
许多年轻人为了谋生,为了困难和许多,早就放弃了。 今年63岁的冯国报在剧团里,是年轻的演员,沉迷于花鼓灯的表演,依然坚守着。 平时在家务农,有演出的时候,有穿着戏向南冲的表演。 冯国报向记者算账。 剧团每年有40、50场公益演出,收入只能靠周围村庄的婚姻维持,在淡季,一个月不能演出一场,现在剧团演员的收入一年几千元。
在家跳花鼓灯能挣多少钱? 现在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 冯国报报道说,年轻人不愿意学习的原因是学习花鼓灯很辛苦,赚钱很少。 而且,因为花鼓灯要学习很久,很多年轻人没有那个耐性。 面对剧团里越来越少的演员,冯国报看在眼里,心里着急。
专家:只有在传承中创新,才能继续跳花鼓灯舞
民间戏剧的传承重在传承者,当老一辈艺人随着民间戏曲的消失而离开人世时,谁来延续民间戏曲的香火,就成了一个更不自然、更现实的问题。
对于目前花鼓灯的现状,我们很高兴和担心。 喜是地方政府对花鼓灯艺术的支持力度越来越大,令人担忧的是戏从以前就层出不穷的无人值守困境,今年71岁的著名花鼓灯表演艺术家高小平,对花鼓灯的现状充满了深深的感慨。 希望花鼓灯进入校园和社区,进入老百姓的生活中,让更多的群众认识花鼓灯,喜欢花鼓灯。
对于从18岁开始接触花鼓灯,至今跳了近60年花鼓灯的国家级编辑花鼓灯表演大师卢楼来说,花鼓灯是自己一生的灵魂连接着梦想。 冯国佩等人老一辈花鼓灯宗师的离开,让她一直想:老艺人走了,我们还能留住什么? 她认为,现在的花鼓灯失去了原生态的东西,离开了生活的土壤,在校园里培养的花鼓灯人才学到了动作,但失去了最原汁原味的东西。
艺术创作只有贴近生活、进入基础,才能获得持续的创作灵感,出生在淮河边、长于淮河边的国家一级编辑、花鼓灯专家金明认为,花鼓灯将成为淮河两岸&lsquo。 唱歌,要以创新促进传承,多次向下,在大众中创作生产,在大众中提高演出,在大众中赢得市场,赢得口碑,不断满足大众的文化诉求,让花鼓灯真正&lsquo 沉下去,进入民心。
这几年,想演以前流传的戏剧表演的孩子变少了,选拔苗已经从原来的千里挑一,从十里挑一。 有专家认为,无学费学习地方戏是继承地方戏的另一种方法,建议在职业院校开设前表演类专业流传开来的时候,将其纳入免学费的范围,以激发农村孩子学习戏曲的积极性。
据悉,从去年开始,蚌埠市启动花鼓灯,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事业。 蚌埠市许多中小学,甚至大学校园,开设了花鼓灯教室。 蚌埠学院从2008年开始在音乐与舞蹈系开设本科生必修课程安徽花鼓灯,8年内向国家输送了500名专家。
虽然还没有春意盎然,但我能感觉到冬天已经过去了。 一些专家学者表示,有生不灭是继承地方戏的前提条件,在保护中,只有进行创新创造,创作出大众看得懂、看得懂的作品,花鼓灯的香气才能绵绵地传播。
标题:【要闻】花鼓灯生存现状调查:靠什么守住农民精神家园
地址:http://www.0551qiaojia.com/xwzx/136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