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710字,读完约4分钟

博物馆的外景。

《解放日报》报道了日本投降的版面。

古代报纸。

博物馆内景。

晚清画报。

巢湖东岸的长临河古镇林立着古朴的江淮民居,老街上有民俗馆、琴社、百年邮局等会馆。 2月23日,据记者采访,其中有500万件拥有报纸收藏的旧报馆。 今年42岁的未立学是这个博物馆的创立者、馆长,也是馆内唯一的解说员、清洁工。 老报馆常年免费对外开放,周末参观人数经常达到1万多人,虽然没有开学很忙,但还是乐在其中。

藏书500万件的报纸收藏

进入位于长河古镇的安徽省集贤新闻博物馆,可以看到变黄的旧报纸整齐地挂在墙上,这里有8000多种明朝崇祯年间至改革开放以来各历史时期的各种报纸、杂志、史料、门票、实物等可开发的文化收藏(旧载体),500多种。

这是安徽日报创刊号,这是日本投降当天的解放日报,这是中国古代条报&hellip。 … 馆长说起馆内收藏的各种报纸,并不像数家珍那样用功。 他说,这些旧报纸记录了过去的历史,记录了民族苦难的过去和奋斗的历史,也真实地反映了各个时代的风貌。 从这些报纸中,我们可以一边看到真正的过去,一边呼应现在。

正如老新闻馆的正殿所刻的那样,新闻国家的耳目、喉舌、人群的镜子、文坛之王、将来的灯、现在的粮食。 这家博物馆收藏的500万份报纸,反映了过去数百年的故事,也关系到当今社会的镜子效果。

据介绍,集贤新闻博物馆是安徽省内唯一以报纸为主题的民间博物馆,也是目前国内民间储量最大的老新闻史料馆之一。

公司圆文化梦创业老新闻馆

今年42岁的未立学的老家是安徽省无为县的农村,出身于书香世家,父亲是教师从小就被管教得很严。 在父亲的熏陶下,未立学对中国自古流传的文化抱有浓厚的兴趣,立志成为画家、书法家,成为文化人。

但是,穷人家让他早早辍学,经历了北漂、南下的艰苦战斗之后,他于20世纪90年代回到合肥,注册成立了食品加工公司,成为了民营公司的家,成为了生意人。

2009年春节前夕,未立学不幸遭遇交通事故,导致右股骨头粉碎性骨折,此后两年,未立学不能自由行走。 这场突然的灾难,让未立学的学生思考自己的余生,为什么不能为自己而活,做了真正有意义的事情。 未入学的决策会恢复自己的文化梦想。 年12月1日,安徽省集贤新闻博物馆正式开馆。

安徽集贤新闻博物馆开馆后,内藏明代崇祯年至改革开放以来各历史时期的报纸,尤其是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北伐战争、秋收起义、西安事变、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等历史时期的新闻史料精品

在免费开放持续的弘扬以前文化就传了下来

长临河町表示,根据有关规定,民间博物馆在达到一定标准后,可以通过领取门票维持运营。

但是,对于收钱,未立学是坚决反对的。 他说,创办博物馆的意义在于以前文化流传下来,实行收钱,违背初心,改变口味。

据记者介绍,目前未立学自费聘请讲解员,游客来观赏时免费向游客进行说明。 只有我有条件,我一直开着,而且一直免费对公众开放的未立学说。

个人力量如何能维持博物馆的长时间运营? 面对这个生存挑战,未立学说依据政府的旅游开发政策,通过旅游服务和体验,获得收益反哺博物馆,另一个途径是政府提供运营补贴,让更多的民间博物馆能够长久生存。

- -记者手记

文化软实力也值得自豪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在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今天,思想精神文化逐渐受到重视。 时代在进步,文化遗产的保护也变得非常重要,在时代文明交替的过程中,只有用适当的方法保留和迅速发展承载着任何民族文化精髓的要素符号,深刻挖掘它们所蕴涵的精神内涵,才能支撑民族的迅速发展,成为值得自豪的文化软实力

江淮朝报近年来还多次报道反映历史、民俗、宗祠的各种博物馆(民俗馆)。

据介绍,博物馆是征集、典型、陈列、研究代表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的实物的地方,向公众开放,服务于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学习、教育、娱乐为目的。 他们肩负着教育社会人民的重要责任,国内对博物馆的认识最初是,只要博物馆保护藏品,让观众看到场地,就基本完成使命。 但是,现在要突出公共服务的特点,在博物馆举办展览,展示过去,落脚点应该在今天和未来,才能理解其文化内涵。

晨报记者王刚/文庄道龙/摄影

标题:【要闻】长临河老街有家“老报馆”

地址:http://www.0551qiaojia.com/xwzx/121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