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9418字,读完约24分钟
想知道大道,就一定要创造历史。 6月20日,《合肥通史》首发仪式和庐州讲坛第108届在市政务中心举行。 合肥通史》历时6年,共6卷7册,共计约320万字。 在这里可以读到从太古到年末合肥的样子。 这是合肥文化建设上的丰碑,填补了合肥历史学科研究的空白,在合肥快速发展历史进程中留下深刻的印迹。
合肥通史丛书立体书。
复制
展示从古代到年合肥的全貌
《合肥通史》共6卷7册,分别为太古至南北朝时代、隋唐五代宋元时代、明清时代、民国时代各1卷,现代卷上下2卷和人物卷,共计约320万字。 这些书上写了什么? 《合肥通史》编纂委员会办公室主任夏毓平曝光。
卷一太古至南北朝卷
本卷记载的时限从太古到南北朝,分别在今合肥市域范围内阐述了石器时代、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秦汉、三国和两晋南北朝等不合并时期的民族演化、行政沿革、经济快速发展、风俗变化等。
全书40多万字,突出梳理了各个时期的历史发展历程和文化快速发展优势,要点是探讨与早期合肥密切相关的一系列重要历史问题,考证史实概况,梳理快速发展的线索,揭示早期合肥历史的宏大风貌,这是最初的系统研究和早期合肥地区的历史。
卷二隋唐五代宋元卷
本卷展示了隋唐五代至宋元约800年来合肥地区的历史概况。 隋开皇三年建造庐州,标志着合肥作为独立政区的形成,庐州作为合肥的代称而传世。 经过唐五代至宋初的迅速发展,庐州的政治、军事地位逐渐取代寿春,成为淮西地区的行政中心。
宋元时期庐州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区域中心城市地位越来越突出。 这一时期,许多有学识的人和官员游历庐州,推动了当地文化的快速发展,一批杰出人物出类拔萃,在文治武功方面有辉煌的成就。
卷三明清卷
本卷在广泛占有和利用大量正史、方志、文集、报纸、档案、家谱、传记、笔记等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尊重学术规范,吸收前人的研究成果,按照时间顺序,从政治、经济、社会、军事、文化、教育、科学技术等方面,进行了
夏毓平说,这本书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明清合肥地方历史研究的一些学术空白,开辟了合肥地方史研究的新行业。
卷四民国卷
本卷的时间跨度全面论述了从1911年辛亥革命到1949年合肥解放,38年合肥历史快速发展的脉络。 全书约40万字,分别记述了民国肇建设和北京政府、南京国民政府、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各时期合肥历史概况,并设章叙述了共合肥地方党组织的建立、迅速发展及其领导下的革命斗争。
值得一提的是,全书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对前述文案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有其根据,史料翔实,多部史料首次被采用。
卷5现代卷(上、下)
本卷记述了从1949年1月合肥解放到年8月行政区划调整的62年间合肥迅速发展的历史。 全书80余万字,分上、下两本,是了解和认识现代合肥快速发展历程的最新著作。
上册客观反映了合肥人民在1949年解放合肥1976年结束文化大革命开始,合肥人民探索建设新合肥和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的成绩和挫折、经验和教训。
下册记述了从1976年到1976年,30多年间合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以及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城市影响大幅提高等方面取得的显著成效。
卷六人物卷
本卷现合肥地区收录先秦至现代重要历史人物400多人,根据其事迹和影响,选定传世(含合传)者200多人。 全书约50万字,以叙事为主,传表结合展现了这些历史人物的方方面面。
他们中的一些人顺应历史潮流,走在时代的前列。 有些人流血上战场,为了拯救国家和民族的危险死亡而舍命取义。 有些人认真改革,开创风气先锋,致力于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的人崇尚农业,廉洁清白,奉公守法,无愧于官员的模范。 有人以杰出的科技成果和思想文艺作品造福人民,为社会服务。
幕后
花了6年时间,召集了数十位专家倾注心血
《合肥通史》编纂委员会委员、合肥市档案局局长李尚才认为,地方通史是地方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合肥历史悠久,文化丰富,一代又一代合肥人创造了历史,并记录总结了自身的历史,留下了许多历史文献和文化遗存。 但是,这些资料大多比较理发零散,一直以来缺乏权威性、系统的通史著作。
20世纪末21世纪初,合肥市快速发展进入高速公路,特别是十一五时期,合肥市经济社会发展迅速,综合实力大幅增强,盛世修史的最佳时机和有利条件已经具备。
夏毓平表示,年3月10日,合肥市委常委第七次会议的决定编纂了《合肥通史》。 截止到年6月20日,《合肥通史》正式首发,历时共6年多。 《合肥通史》凝聚了省内外几十位史学专家的心血和学术智慧。 直接作者35人,15位专家学者逐字逐句地负责考核。
年8月,合肥行政区划调整后,《合肥通史》编纂委员会尽快调整了编纂方案,扩大了合肥历史的地域范围。 全书初稿完成后,利用一年多的时间,组织了三次大规模的意见征集和学术评审,消化、吸收了县市区、市直部门和地方文史专家的意见建议1000多条。
很多话题在争论中达成了共识
79岁的苏士也是“合肥通史”学术指导委员会委员中最年长的一位。 他告诉记者,各地编纂地方志并不少见,但目前国内编纂城市通史还不多。 第一,因为编纂通史跨度长,所需史料特别多,耗时长,难度大。 合肥市在6年前就明确表示要编纂通史,这需要很大的决心和勇气。
苏士也参加了《合肥通史》的编纂过程,对其过程他记忆犹新。 年,第一次学术委员会论证《合肥通史》的框架结构、学术规范,第二次会议论证各卷的编纂大纲。 年3月第三届会议对学术评审进行分工,负责人的7月第四届会议集中反馈学术评审结果,吸收社会各界评审意见,研究编辑方案。 年,学术指导委员会召开第五次会议,集体审查了编辑的稿件,重新讨论了一些难点问题。
作者和审稿专家都非常认真负责,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苏士也说,大家在写作过程中非常坦率,特别是关于历史上没有统一认识的话题,如有巢等,在争论中达成了一致。 苏士也认为《合肥通史》编纂发行对其他城市也有很大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特色
多次不掩饰邪恶、不溢美的优秀史德
作为合肥市十二五时期文化建设的重大工程,安徽省社科计划要点委托项目、安徽省十三五要点出版计划项目、320万字的《合肥通史》到底有什么特色?
夏毓平表示,在《合肥通史》的编撰过程中,大家严格遵循学术规范,自我自豪,反对任意拔高的非科学倾向。 根据编辑的个人喜好来抑制这一点,反对出于实用需要断章取义的不负责任的态度。 远离特定的历史背景,反对用现代的眼光严格要求古人的非历史主义方法。
尊重史实,公正持论,不掩盖恶行,不溢美。 这是大家编纂《合肥通史》的正确态度,也是优秀的史德。 大家对合肥在历史上的成就和迅速发展中的优势尽忠职守,对历史事实、历史人物的解决和评价多次实事求是,努力按照历史的本来面貌书写历史。
以编排体例实现创新突破
夏毓平说,通史注重的是一个通字,讲究的是贯穿一体。 而且,《合肥通史》在构思和体例上,从古流传至今,不失创新。
《合肥通史》分为六卷,前五卷按照通史所写的以前的传体例,以历史时间段为纲,以政治经济文化等史实为目的,采用章、节、目三级标题法进行编排,系统梳理了合肥古代历史的迅速发展脉络,合肥地区的数量
值得一提的是,第6卷的人物卷,是前5卷的重要补充,汇集了合肥历史上400多位重要人物。 夏毓平认为,通过这些历史人物的故事,有助于更好地了解合肥的历史全貌。 这是《合肥通史》编排体例上的创新突破。
这个通史有浓厚的合肥味
合肥位于南北要冲,在几千年历史长河中,勤劳勇敢、智慧的合肥人在这片沃土上创造了灿烂的文明,推动多个中国历史进程的大事曾经发生在这里,许多风云人物都曾从这里走过。 因此,编纂《合肥通史》必须突出合肥的特色。
各卷主编和编辑从政治军事、经济社会、文化教育和民风习俗等多种立场入手,梳理了合肥几千年历史快速发展的基本脉络,论述了不同历史时期合肥在全国背景下和江淮地区内的历史地位,揭示了合肥历史快速发展与兴衰交替的内在规律,
在征稿审稿的过程中,不少人认为这部通史具有浓厚的合肥味道,集中展示了合肥厚重而美好的历史风貌。
专题报道的同时出版成果丰富
为了更好地领略《合肥通史》的精华,本届编委会组织了一本面向大众的普及性读物《合肥通史简明读本》,共写了32万字。 有趣的是,《合肥通史》编纂始于主题研究,收录相关专家学者收集整理的宝贵资料和合肥研究的最新成果。
这些成果都以《合肥通史》专题研究丛书的形式集中出版,从年12月到年5月,先后出版了6本专题研究丛书。 分别为《李鸿章与淮军》、《图解合肥城市记忆》、《秦汉魏晋时期合肥史研究》、《明清时期巢湖流域农业快速发展研究》、《巢湖诗话》、《合肥旧志研究》。
意义
具备生活史、资政、育人三大功能
盛世修史是中国以前传下来的,《合肥通史》编纂的目的和意义绝不仅仅是修史。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所长、《合肥通史》学术指导委员会顾问卜宪群表示,《合肥通史》具有强调保存史、资政和育人三大功能。
《合肥通史》是一部城市史,也是一部地区史。 卜宪群认为,通史系统梳理了合肥境内从古代人类起源到现代的整个历史过程。 不仅梳理了合肥行政构建体系的基本脉络,而且经济、社会、文化、人物等各方面也放眼秩序,留下了合肥的历史风貌,这是一大贡献。
该通史系统收集整理各类资料,为合肥历史快速发展的各个阶段提供了依据和历史依据。 政府各部门的决定可以从中寻找各类基本的历史资料和新闻。 本专题论述的所有历史事实,都能准确地为各相关部门和社会各界提供相关的历史文化支撑。
合肥素以三国故地、包郑故乡、淮军摇篮闻名,遗存众多,文化灿烂。 卜宪群表示,浏览这部通史,网民可以从中获得多方面的知识,加强对合肥的热爱,加深对合肥历史的思考,建立今天合肥人的文化自信。
相关信息
合肥在古代是都市圈
大气包容的文化特征不变
《合肥通史》首发仪式后,安徽省政协常委、《合肥通史》学术指导委员会主任陆勤毅在庐州讲坛上为大家做了“记住历史传承以前传下来的辉煌”的报告。 他认为,合肥处于中华文明进程的重要节点,历来大气包容的文化特征没有改变。
合肥位于中华文明进程的重要节点
陆勤毅认为,从地理角度来说,任何地方都可以说处于南北东西交流的中心点。 但是,要看到这一点在历史快速发展的过程中起着什么样的作用,只有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才能称为重要的节点。 合肥就是这样的地位
历史典籍对合肥区位评价襟江带淮、吴头楚尾等。 陆勤毅又用了一贯的,融和南北这八个字。
陆勤毅认为,无论从历史地理的角度,还是从经济地理文化地理、政治地理的角度,合肥都处于中华文明形成和快速发展的过程中的重要节点。
合肥是中国早期人类生活和原始文化迅速发展的重要区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 例如,巢湖智人、巢湖望城岗旧石器、庐江旧石器物,对于探索人类起源具有重要意义。
合肥和寿春自古以来就形成了都市圈
陆勤毅表示,合肥是中华文化南北东西交流的重要平台。 从夏周时期开始,合肥在中华文明的形成、交流、融合、快速发展中发挥了重要意义。 夏商以后的每个历史时代,合肥都会继续扮演同样的角色。
目前,合肥、淮南等城市正在建设合肥都市圈。 你知道在古代合肥和寿县已经成为都市圈了吗? 陆勤毅说,战国末期,在楚国迁都寿春(今淮南市寿县县城),合肥离寿春很近,有很好的基础,滇都向南经过合肥,多种原因合肥和寿春成为都城。
大气包容的文化特征不变
合肥历史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为丰富中华文化的内涵做出了贡献。 通过对合肥历史的全面了解,发现在各个历史阶段随着环境变化、人口迁移,合肥地区的历史文化呈现出不同时期的特征。 但是,无论时代如何变化,合肥文化、大气包容的特征都不会改变。
从新石器时代开始,合肥地区或自发或被动地与来自南北东西方的文化发生冲突、交流、融合,合肥文化将始终在这个过程中吸收周边文化的积极因素为自己所用,从而极大地增强文化内涵的丰富性和文化影响。 合肥文化在包容中丰富,在包容中不断创新和快速发展。 晨报首席记者方佳伟
相关信息:
秦汉时期的合肥是大都会[/s2/]
合肥的历史到底有多长? 为什么说秦汉时期,合肥已经是大都会了? 从6月20日开始,对于这一连串的疑问,市民可以从巨著中找到最权威的全面答案。 当天,《合肥通史》首发仪式和庐州讲坛报告会在市政务中心举行。 这标志着花了6年时间编纂的这本书正式出版,这是合肥人民和社科理论界的一大文化盛事,填补了合肥历史学科研究的空白,为合肥文化事业增添了浓墨重彩,是一项具有重要历史和现实意义的文化建设工程,影响深远。
浓厚的合肥味道长达320多万字
《合肥通史》一书是合肥市重大文化建设工程和安徽省社科规划要点委托项目。 花了6年时间,达到320多万字。 据该书编纂委员会办公室主任夏毓平介绍,自年3月开始编纂以来,该鸿篇巨制经过5次编纂,向世界全面展示了从太古到现代的合肥全貌。
全书共六卷七册,分别自太古以来分为南北朝卷、隋唐五代宋元卷、明清卷、民国卷、现代卷(上下卷)、人物卷。 《合肥通史》是对合肥历史空前系统的研究、整理、总结,可以说是合肥历史研究的集大成。
据悉,该书前五卷遵循以前流传的通史体例,以时间为纲、史实为目的,采用篇章节目三级标题法进行编排,系统梳理了合肥从古代到古代历史的迅速发展脉络,全面展示了合肥地区几千年的文明传承。 第六卷是人物卷,汇集了400多位合肥历史上的重要人物,通过这些历史人物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合肥历史的全貌。 这是《合肥通史》编排体例上的创新突破。
这本书还强调地区特色。 写浓厚的合肥味道。 各卷主编从政治军事、经济社会、文化教育以及民风习俗等多角度切入,梳理了合肥几千年历史快速发展的基本脉络,论述了不同历史时期合肥在全国背景下和江淮地区的历史地位,揭示了合肥历史快速发展与兴衰的内在规律,是合肥历史上的重要人物、兴衰的内在规律。
《合肥通史》是合肥人的通史这本书一直以开门写史、通过课题公开招标、深入调研、组织学术评审、广泛征求意见、汇聚各界智慧、打造精品为目标。 例如,在编纂过程中,为了行政区划的调整,这本书尽快调整了方案,扩大了现代史的地域范围,进一步丰富了全书的副本。 并发表了《秦汉魏晋时期的合肥史研究》、《巢湖诗话》等6种主题研究成果,出版了面向大众的普及性读物《合肥通史简明读本》等衍生品,丰富了合肥历史研究体系。
合肥精神画像秦汉时期是全国八大城市之一
多次提到的说法是,合肥、江淮小邑,仿佛合肥一直是个小县城,但刚出来的《合肥通史》很明显是白色的,传说合肥在秦汉时期是全国八大城市之一,是名副其实的大中心。
研究表明,在历史上的一个时期,合肥在经济、文化上有着相当高的地位。 6月20日,《合肥通史》第一次仪式后,该书学术指导委员会主任陆勤毅在庐州讲坛报告会上解读该书时表示,合肥在秦汉时期,与寿春组成了最早的中心城市群之一。 合肥的‘ 东京都地位为《汉书·》; 《地理志下》有表述,&lsquo寿春,合肥也是南北湖、皮革鲍木的败笔。 所以,合肥是当时全国八大城市之一。
另外,《合肥通史》勾勒出合肥的精神面貌。 合肥是中国早期人类生活和原始文化迅速发展的重要区域,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各个合肥人的家和合肥这个大家,与中华民族更是大家血脉相通,密不可分,热爱家庭,爱国爱家是统一的感情生物。 合肥对历史的了解和认可,可以增强现代合肥人的自豪感、归属感和整体凝聚力,建立现代合肥人的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
因此,我们在解决合肥通史历史的各个阶段时,浓墨重彩在现代史上下了很大功夫。 第五卷用了一卷上下两本,八十三万字,这是特别解决的。 总之,我们对历史的回顾、整理,是心灵的慰藉,这是我们的故乡,我们的合肥曾经辉煌过,我们的历史厚重。 前人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今天我们身处历史的新节点,历史的重任波及到我们,所有合肥人都要为合肥的明天做出贡献。 夏毓平介绍说。
合肥从过去鲜为人知的城市迅速发展成现在全国乃至世界上有影响力的大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后,需要这样的文化成果,总结历史展望未来。 通史的作用第一是历史、资治、育人。 几千年来,合肥人民写下了波澜壮阔的&lsquo的合肥历史。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合肥经济社会加速发展,综合实力明显增强,有充分的基础支持文化建设。 然后,这也将继续深入下去‘ 文化强市建设的重大战术措施。 夏毓平介绍说,在这种背景下,年3月,市委、市政府从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快速发展的战术高度,决定将《合肥通史》编纂工程纳入十二五文化建设的重大工程。
填补合肥史学研究空白克服诸多困难构筑合肥文化丰碑
《合肥通史》的出版问世,凝聚了各级领导的深切关怀,蕴含着专家学者智慧的心血。 它的出版,填补了合肥历史学科研究的空白,为合肥的文化事业增添了浓墨重彩。 合肥通史》编纂委员会负责人做了如下陈述。
《合肥通史》从2000年开始立项,在此之前进行了两年的调查,发现全国编纂通史始于2000年前后,以省一级为发端,但一直到现在,并没有完成多少。 市级通史,修得更少。 据夏毓平介绍,全国省会城市通史很少。 《南京通史》始于2006年,至今尚未出版。 杭州也做了通史的研究,但还没有出版。
因此,据该学术指导委员会成员苏士也介绍,《合肥通史》的出版,不仅提高了合肥历史文化的厚度,增加了合肥人文记载的厚度,也为其他城市提供了很大的启发。
迄今为止,由于合肥相关史料少,相关研究少,该书在编纂过程中克服了许多困难。 夏毓平说,太古时代的传说人物能作为历史人物记载在通史上吗? 例如有巢氏。 人类如何从混沌状态迅速发展为基佬,住在自己的房子里? 对于传说中的人物,我们应该怎么解决呢? 夏毓平介绍说,经过一系列学术讨论,参考了上海等城市文化的方法,最后他们将巢氏等作为合肥历史的先行者写在了通史上。
与历史名人相比,《合肥通史》在编纂过程中,一直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严格遵循学术规范,尊重历史事实,公正论说,秉直陈,不掩恶不美,实事求是,解决历史人物,
这部着作除了重复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以反映合肥的历史文化外,从纯粹的历史学研究上也非常规范。 夏毓平说。
现年79岁的苏士也说,中国文化地方修志多,修史少,尤其是通史少。 难度大,从古代到现代,要一个接一个地清晰地写下历史迅速发展的脉络,清晰地写下地方特色是非常困难的。 在学术上,它应该是历史文化的传承、积累和迅速发展,也应该是人类文明的轨迹。 这部通史不仅是合肥十二五文化的重要工程,也是中华文化传承和快速发展的贡献,歌功颂德。
因此,《合肥通史》的编纂出版是合肥文化建设上的丰碑,将在合肥迅速发展的历史进程中留下深刻的印迹。
信息链接
《合肥通史》编纂事业大事记(-)
●年
★3月10日,市委常委第七次会议决定编纂《合肥通史》,同意成立《合肥通史》编辑委员会、学术指导委员会,编辑委员会办公室设在市社会科学联合。
★5月10日,《合肥通史》编委会召开第一次会议,将《合肥通史》列为合肥十二五重大文化建设工程,动员协调各方力量,计划在五年左右推出贯穿古今的地方通史。
★5月12日,发布《合肥通史》专项研究课题公告,目的是公开招标、物色人才、发现史料。 截至6月30日,共募集了24个比较有效的课题。 年5月,所有课题都通过了考核结果考核。
★5月30日至6月14日,编委会办公室在省社会科学院、安徽大学、南京大学及巢湖、庐江、舒城等地开展学术调查。
★7月20日,《合肥通史》正式列为安徽省社科计划要点委托项目(批准号为ahskwd01 )。
★7月19日20日,编委会办公室访问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所长卜宪群全力支持《合肥通史》的编纂。
★10月2127日,编辑委员会办公室集中调查合肥历史文化资源(古城所在地、古墓葬、古建筑、古战场)。
●年
★4月27日,《合肥通史》编辑委员会召开第二次会议,通过学术指导委员会组成人员名单。 然后,对比行政区划调整后合肥地域范围的变化情况,适当调整编纂工作总体方案,决定同步出版《合肥通史》专题研究丛书。
★5月21日22日,学术指导委员会召开第一次会议,论证《合肥通史》的框架结构、学术规范,明确全书分为6卷、7册。 然后,考虑明确各卷主编的人选。
★6月5日,印刷《合肥通史》学术规范。
★6月11-12日,编委会办公室召开编辑工作会议,与各卷主编分别签订编制协议,标志着《合肥通史》正式进入编制阶段。
★9月1日20日,编委会办公室组织编制员工中期检查。 各卷都组成了精干的作者队伍,设计了合理的框架结构和详细的纲目。
★10月15日,编委会办公室组织当地学者进行座谈讨论。 省、市文史界14位老专家对编纂工作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10月24日26日,编委会办公室调查舒城、枞阳、庐江等历史文化资源,并与当地专家座谈讨论。
★12月5日6日,学术指导委员会召开第二次会议,对各卷编纂大纲进行论证。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所长、《合肥通史》学术指导委员会顾问卜宪群作了学术发言,并提出了指导意见。
★12月,《合肥通史》专题研究丛书《李鸿章与淮军》出版。 到年5月为止,相继出版了6本研究丛书。
●年
★2月25日,《合肥通史》编辑委员会召开第三次会议,提出年底完成《合肥通史》初稿。 然后,对地块调整后的巢湖、庐江现代史编纂问题进行了主题研究。
★3月5日,编委会办公室召开编制工作协调会,讨论收集资料、史料取舍、体魄统一、各卷联系等问题。 之后,相似度每月一次。
★9月15-16日,《合肥通史》编辑委员会与中国秦汉史研究会共同主办了秦汉魏晋时期江淮地域背景下的合肥史研究学术研讨会。 国内共有40位该研究行业知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收到论文30篇。
★12月,编委会办公室总结《合肥通史》(初稿),并印制清册。
●年
★1月3日,《合肥通史》编辑委员会召开第四次会议,就引进《合肥通史》(初稿)征求意见,研究学术审查、后期编辑修改等问题。 会议决定写简明扼要的《合肥通史简明读本》。
★1月3日,同意印刷审查方案,向各界广泛征求意见。 截至6月底,300多个单位和个体以不同的方式反馈了审稿意见。
★3月20日,学术指导委员会召开第三次会议,分工学术审查,对人负责。
★3月25日,编委会办公室组织当地文史专家集体考核。
★7月10日11日,学术指导委员会召开第四次会议,讨论集中反馈学术评审结果,吸收社会各界评审意见,研究编辑方案。
★7月12月,各卷主编集中精力编辑稿件,进行审阅。
★12月,编委会办公室总结并印制了《合肥通史(送审)》。
●年
★1月-5月,《合肥通史(附审稿)》分别向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领导送审。 并且,曾经向市里几个大班的正职负责人征求了意见。
★6月-7月,组织各卷主编再次打磨稿件。 学术指导委员会主任统编全书。
★6月17日,安徽省社科计划进行调查《合肥通史》编纂工作,肯定了取得的阶段性成果。
★7月1日,《合肥通史》编辑委员会召开第五次会议,研究出版环节的相关事项,增补朱士群为学术指导委员会顾问。
★7月9日,编委会办公室开会,确定集中时间编辑、改稿,年底进入出版环节。
★8月11日12日,学术指导委员会召开第五次会议,对编辑的稿件进行了总结审查,重新讨论了一些难点问题。
★11月,《合肥通史简明读本》将成为初稿。
★ 11月12月,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组织了《合肥通史》出版招投标工作,并与安徽人民出版社签署了出版协议。
★12月,《合肥通史》的统稿工作完成,进行了第三次誊写印刷、审判。
●年
★2月,《合肥通史》(电子稿件)交给安徽人民出版社。
★3月1516日,编委会办公室召开编辑、出版工作会议,要求各卷主编与出版社的责任保持密切关系,做好本稿的完整工作。
★6月,对《合肥通史简明读本》组织了学术审查。
★11月11日,《合肥通史》编辑委员会召开第六次会议,汇集了专题研究全书的签名、书写、装订及出版发行、推广推荐等从业者。
★11月12月,编辑委员会事务多次访问出版社,执行出版方案。
●年
★1月10日,市长凌云在市十五届人大六次会议上正式宣布《合肥通史》编撰完毕。
★2月,安徽人民出版社印制了《合肥通史》样书送审。
★6月,举行了《合肥通史》首发仪式,向各县(市)区及相关部门赠送了图书。 □合肥晚报
合肥市网记者李京鹏先生
标题:【要闻】320万字《合肥通史》昨日首发 在这里读懂合肥
地址:http://www.0551qiaojia.com/xwzx/110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