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886字,读完约5分钟
二线城市,一流的科学研究,在长三角城市群中,合肥的城市属性很明显。 党的十八大以来,这个城市作为快速发展创新的重要引擎,从科研和产业布局上看,处于诸多管理之下,实现了科技创新,由跑变为跑处于领先地位
关于经济总量,从年到年,合肥的经济总量从4164亿元增加到6274亿元,首次侵入全国省会城市10强。 关于城市定位,从5平方公里的江淮小邑开始,合肥随后居上,走向国际影响较大的创新之都。 关于快速发展的后劲,合肥多次创新转型升级发展迅速,在新的快速发展中继续占据先机。
党的十八大以来,合肥认真贯彻习大大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特别是安徽调研时的重要讲话精神,打科教特色卡,率先创新,持续贯彻落实,全面改革,构建转型升级版,铸造了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动力。
今天的合肥,创新是动力发动机,是增长路径,更是快速的发展理念。
通过创新更有竞争力
合肥从来不缺少创新因子。
自上世纪中期中国科技大学内搬迁以来,被明确为国家四大科教基地之一,在合肥创新厚植基础年被批准为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市,年进入全国十大创新型城市,创新合肥储蓄已做好准备。 从十二五大湖名城的建设、创新高地的建设,到今年被批准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创新合肥蓬勃崛起。
以前的合肥,因科学教育而闻名。 今天的合肥通过创新更有竞争力。
合肥完全利用丰富的科教资源,一贯实施创新驱动的快速发展战术,看到基础研究领先,应用研发见长,搭建了六大类、集群化的创新创业平台。
以量子新闻国家实验室等为代表的重大高端创新中心相继建成的以中科大先进技术研究院为先导的重大协同创新平台集聚效果显著的以战术性新兴产业为导向的共性技术研发联盟相继出现的一个以中心3基地为着力点的公共服务平台 以稳步有序推进的先进技术研发和向价值链高端环节扩张为目标的公司创新平台将继续释放活力。 以城市产业园和各类众创空间为载体的双创平台,已成为创新转型快速发展的重要阵地。
多次爬楼梯前进,成就了领导的势头。 年,合肥登上英国《自然》杂志排行榜,基础科学研究实力居全国第三,仅次于北京、上海。 时隔两年,合肥登上了《自然》杂志的排行榜,成为中国十大科研产出城市的第五位。
分层推进准导引路径
围绕新闻、能源、健康、环境等行业,合肥汇聚了各方智慧,大力推进核心层、中层、周边层三大圈体系建设,为实施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核心层,重大创新设施正在加速推进。
作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基础平台,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是重要的创新策源地,核心是布局建设的国家重大创新设施。 为此,合肥依托现有国家大科学装置,设有量子新闻国家实验室、超导核聚变中心、天地一体化新闻互联网工程、联合微电子中心、离子医学中心、分布式智能能源创新平台、大基因中心等7个平台
在中层,合作创新体系的活力得到体现。
据高校和科研院所介绍,合肥将顺利落户高端平台,解放科技人员,解放科技力量,开放科研设施。 目前全市工程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公司技术中心总数达到1245家。
在周边层,成果转化体制进一步完善。
合肥强调全面创新试点和三重一创,建立健全政府创新管理,激发创新活力,建立保障创新要素、创新引智、军地融合共建、融入全球体系等6种新机制,促进经济尽快走上内生增长轨道。
合肥以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为牵引,成功实现科技创新,从追赶向引领转变,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贡献合肥力量。
抓住特点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年4月,国内首款纯电动suv江淮iev6s在北京车展正式上市,标志着江淮新能源产品进入新时代。 只有创新才能使制造业摆脱冬季。 产品竞争的表象是产品,但实质上是技术。 江汽新能源汽车研究院王方龙相关负责人说。
依托自身创新,合肥聚焦科技前沿和要点行业,抢占制高点,构建了一系列影响大、竞争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
优从以前就传到了产业上,使产业结构向着中高端前进。 近年来,合肥着手改革当地公司,引进企业品牌公司,推进以前流传的优势家电领域,成为全市首个年产值突破千亿元的产业。
主导产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推进战术性新兴产业。 新型显示、太阳能发电、新能源汽车、智能语音、机器人产业等将形成一定的集聚和先进特点。
加大工业产值,推动工业跨越式快速发展。 十二五以来,合肥千亿元级产业增加到4个,有序工业公司数量从1866户增加到2466户。
创新已成为推动合肥经济快速发展的强大引擎。
图①安徽未名抗体药物生产基地。
②安徽省新型显示产业基地内的光学薄膜生产线。
③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内的联宝电子已经迅速发展成为电子新闻产业龙头公司。 (资料图像)
标题:【要闻】经济日报:大湖名城“领跑”科技革新
地址:http://www.0551qiaojia.com/xwzx/102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