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长征:北林水保学子解码京华生态治理新路径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成长成才的殷切期望,传承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学院“植绿报国”的北林精神,秉持知行合一的理念,学院开展了2025年“绿色长征”主题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此次实践旨在引导水保学子在实践中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锤炼吃苦耐劳的品格,切实履行知行合一的使命。
近日,水土保持学院“水诺千峦”实践小队聚焦水体生态修复与城市绿化及雨水管理技术,开展了为期五天的学习调研。队员们先后深入北京碧水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探索膜技术水处理,走进北京市园林绿化科学研究院探究古树保护与低维护植物育种,并在紫竹院公园实地观测生态护岸与水生植物净化应用,以青年视角探寻学习以北京为例的城市生态治理新路径。
一、探秘膜科技 启思智慧水
“水诺千峦”实践小队首日探访了碧水源公司,了解这家以自主膜技术为核心的环保企业。在展厅,队员们近距离观察四种核心膜组件(一种用于高效过滤水中杂质的关键部件)实物,聆听专业讲解后,明晰了不同膜技术在污水净化、应急供水等问题上的针对性应用。同时,技术人员结合图形可视化技术生动剖析膜过滤原理,将抽象概念转化为现实应用,深化队员理解。
碧水源膜技术与物联网、大数据结合的战略,为队员们提供了跨学科视角,启发大家对水土资源高效智能化管理的思考。队员们也从中深切体会到科技工作者“中华不碧水,吾辈誓不休”的担当。
二、守护活化石 培育低维护
小队次日走进园林绿化科学研究院,探访了其古树保护与园林植物研发的前沿阵地。
队员们首先学习了古树分级标准和北京古树资源现状,并通过技术员对年龄鉴定技术的展示和无损检测技术在空腐探测中的应用,深刻体会到科技上如何提供科学支撑。例如,土壤改良、绿色病虫害防控措施让“复壮技术”变得具体可感;能在-20℃存活的“粉花毯”,完美诠释了“抗逆性+观赏性”的平衡策略。技术员关于“低维护品种”的介绍,更揭示了其背后对城市绿化“生态成本”的精算考量,让大家看懂了每一朵月季背后的“专业算法”。
三、护岸藏天工 水生蕴协同
实践小队在紫竹院公园调研时,将水土保持理论融入城市水景园林中进行实地考证。如柳树盘结的根系构筑的生态护岸,能自然缓冲水流、稳固土壤,体现了“让自然守堤岸”的生态工法;芦苇、香蒲、荷花等水生植物,可形成"植物-微生物-水体"的协同净化系统。自然湖岸与人工修复驳岸的对比也引发队员对生态修复平衡点的思考:自然岸区生物多样却易遭侵蚀,人工干预虽增稳却可能缺乏“野趣”。二者各有优劣,生态修复必须平衡自然与工程。
通过此次“水诺千峦”实践小队的实践活动,队员们不仅亲身体验了科技如何赋能生态治理,更在自然与工程的对比观察中,深化了对生态平衡的辩证理解。实践虽告一段落,但水保学子探索城市生态治理创新路径、贡献青年智慧的征程才刚刚开始。这次实践作为一次宝贵的初步探索,更为未来更深层次的研究与实践奠定了基础,前路任重道远。
标题:绿色长征:北林水保学子解码京华生态治理新路径
地址:http://www.0551qiaojia.com/xwzx/724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