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072字,读完约5分钟
信息概要
“互联网+”经济兴起,战术性新兴产业繁荣……为城市经济重建做出贡献的力量无处不在。 供给侧结构改革是为城市经济转型提供新动力的经济转型。
近年来,我市深入学习习大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安徽重要讲话精神,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改革为主线,以提高快速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深入实施五大快速发展行动计划,全力保持经济社会稳定健康快速发展。
“三去”助力现代产业体系加速构建
四月庐州的大地,春意浓浓。 21日,新汇成晶片凸点密封测试项目(一期)在合肥综合保险区生产,项目均可在产后实现3万枚12英寸晶片、5万枚8英寸晶片的月密封量。 这不仅填补了国内同类产品的空白,也为合肥打造“中国ic之都”增添了“芯”的原动力。
新建成的生产,使合肥在快速发展集成电路产业的道路上更进一步。 近年来,合肥以战术性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为突破口,聚焦平板显示和电子新闻、装备制造、光伏发电和新能源、家电产品制造、汽车和零部件、食品和农副产品加工6大主要产业,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转型升级是产业快速发展的主旋律。 新兴产业跨越式发展,我市大力解决落后和过剩产能,促进了要素流动和配置的优化,为现代产业的快速发展创造了更大的空间。 合肥停止钢铁(合肥)企业,停止生铁和粗钢的生产,比较有效地解决了钢铁过剩的生产能力。
和多管理库存的人一起,我市要去杠杆。 举债的核心是改善债务结构,减少公司间接融资,增加直接融资,优化融资结构,比较有效地降低债务比率。 全市着力提高金融供给效率和质量,凭借政策力量、平台力量、天使力量促进实体经济快速发展,推动直接融资成为我市融资的新引擎。 年,全市新增直接融资额2342.5亿元,首次超过间接融资,占全省的53.4%,总量居全国省会城市前列。
打“减价”组合拳激发公司活力
年10月,全市首批171家、496家产品列入《合肥市双创产品目录》,涉及汽车、家电、医疗器械和节能环保等领域的产品,其创新程度和技术含量均属于领先水平。 对目录上的产品,我市大力支持,有特色、特色的自主技术创新和首批产品开拓市场,帮助降低营销价格。
只有推进供给侧结构改革,降低公司价格,才能真正助力公司攻防。 我市将全面落实国家、省、市各项减负政策,动态调整市级关联企业的资金清单,打出政策“组合拳”,采取一切办法降低制度性交易价格和生产经营价格。 通过对公司实施一系列的降价金政策,缓解公司价格上涨压力,轻装公司让其参加比赛,参与市场竞争。
合肥在推进降价黄金事业中,通过支持担保贷款、提供融资租赁合作、设立市中小企业转换基金、发行“大湖名城”基金等措施,处理公司资金困难,促进公司快速发展。
近年来,合肥成立6.81亿元规模的小微公司持续贷款过桥资金,发行周转金126亿元,惠及公司2469户。
人工价格、税负价格、社会保险价格、融资价格……公司各种运行价格下降,快速发展持续进入“春季”。 年,合肥减轻了公司负担67.68亿元。 其中,为846家公司办理553件免赔金,免征资金1.96亿元。 累计结构性减税23.41亿元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公司缴费费率调整累计为减轻公司负担7.9亿元公司能源价格累计下降11.34亿元。
全力“补充短板”推进改革战舰前进
现在,每逢假日,环巢湖周边总是人气很高的观光地。 万达文旅城、岸草原、滨湖国家森林公园、渡江战争纪念馆……有许多旅游项目的游客编织。 去年国庆节期间,仅万达文旅城就吸引了近75万游客,成为全省热门高地。
万达文旅城等服务业项目发展迅速,为合肥补充“短板”。 合肥精准发力供应方的改革,其核心就在这里。
同为长三角城市群的副中心城市,合肥与南京、杭州相比,无论是现代服务业还是基础设施、公共服务,都有很大的差距。 怎么缩小差距? 只有牢牢抓住“弥补短板”的核心,才能实现正确的突破。 目前,全市瞄准产业升级、基础设施、民生和社会事业等重要行业,科研诉求,采取一切方法扩大比较有效的供给。
“短板的核心是扩大比较有效的供给,这既包括推进产业创新转型升级,也包括提高基础设施建设和扶贫质量。 ’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的相关负责人说。
产业上,结构不断优化调整,快速发展质量和效益。 年,在产业创新转型升级中,全市优化三次产业结构,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44.9%,比去年同期上升2.1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0.9%,超过工业2.8个百分点
在创新上,培育快速发展的战术性新兴产业,明显增强变革的推动力。 年,全市战术性新兴产业实现增加值690.4亿元,增长14%,其中新能源汽车、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业分别增长28.8%、15.6%、13%。 战术性新兴产业投资增长23.2%,为全市投资增长12.1个百分点。
在民生方面,支出逐渐加大,群众幸福感不断提高。 年,全市民生支出705.55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4.6%。 开始建设棚户区改造3.49万套,实施35个老小区综合治理,1.13万户、3.76万人受益。 城市新增就业23.2万人,增长12.6%。
本报记者苏晓琼
标题:“供给侧改革,打造经济增长新“动力源””
地址:http://www.0551qiaojia.com/hfjj/34047.html